通訊員 唐波 張緒春
“孩子爸媽在外地上班,我和他爺爺不識字,到了寒暑假作業(yè)沒人管,不是玩手機就是滿社區(qū)跑,實在管不住。”紫陽縣洞河鎮(zhèn)二臺子社區(qū)居民張奶奶在帶孫子時遇到了這樣的困惑。
二臺子社區(qū)是紫陽縣幾個較大的移民搬遷安置點之一,住著來自周邊4個鎮(zhèn)18個村的2000多名搬遷群眾。他們中大多以務工為生,每年暑假,“孩子去哪兒”“誰來管”成了當地許多務工家庭、留守家庭的“心頭難題”。
為切實解決群眾“急難愁盼”問題,二臺子社區(qū)的黨群服務中心辦起了暑期小課堂,用“家門口的文化服務”把這道難題變成了“成長的驚喜”。
此前,二臺子社區(qū)黨群服務中心的活動室和“婦女兒童之家”圖書角雖然常年開放,卻鮮有孩子集中前來——文化場地的“閑置”與家庭的“看管剛需”,讓社區(qū)黨支部萌生了開辦暑期小課堂的想法。
二臺子社區(qū)迅速整理出閑置的會議活動室,添置了彩紙、畫筆和練習本,并將“婦女兒童之家”的圖書重新歸類,分成“低齡繪本”“少兒故事”“科普讀物”等,擺放在孩子們觸手可及的書架上。場地準備就緒后,社區(qū)干部在微信群發(fā)布“志愿者招募令”,幾名在外求學的大學生聽說家鄉(xiāng)要辦小課堂,紛紛報名擔任志愿者。
8月初,二臺子社區(qū)暑期小課堂正式開啟。原計劃招收20個孩子,最終來了36人,有的由父母親自送來,有的由爺爺奶奶陪同。“社區(qū)真是辦了件大實事!”望著教室里坐得筆直、認真學習的孩子們,家長們站在門口笑意盈盈,昔日的愁緒消散大半。
課堂雖小,內容卻一點不含糊。社區(qū)提前摸排家長需求,將課程分為“必選”和“自選”。上午是“暑假作業(yè)輔導”,志愿者按年級分組指導,數學好的輔導算術,語文強的批改作文,遇到難題大家一起討論“怎么講孩子才聽得懂”;下午則是“文化興趣課”,孩子們可自愿選擇去圖書角讀繪本、跟美術專業(yè)的志愿者畫水彩,或圍在象棋桌前學習“馬走日、象走田”。
文化便民,既要“有內容”,更要“貼需求”。今年暑假,社區(qū)針對留守兒童安全意識薄弱的問題,特意邀請鎮(zhèn)安全辦工作人員開設“安全小課堂”,通過動畫講解防溺水,用手機演示如何防范電信詐騙——嚴肅的安全知識,變成了大家爭相參與的情景小游戲。
在暑期小課堂里,孩子們托著腮認真聽講;窗臺邊,返鄉(xiāng)大學生志愿者正彎腰耐心輔導作業(yè);書架上,繪本和課外書分類擺放、隨手可及。蟬鳴聲中,此起彼伏的提問與歡笑充盈課堂。這間沒有華麗招牌的小課堂,不僅是孩子們的“暑期加油站”,更成為紫陽縣移民搬遷社區(qū)文化便民實踐中最生動的注腳。
小課堂帶來的便利,早已超越教室空間,也超出了“看管”的初衷。有家長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回家后主動說要寫作業(yè),還會把防詐騙知識講給家人聽;有老人笑著說:“孫子現(xiàn)在會提醒我‘關門要反鎖’‘不接陌生電話’,教得都很實用!”就連社區(qū)鄰里關系,也因小課堂變得更親近——接孩子時,大家聊著“今天學了什么”,聊著聊著便約好“明天一起送”。曾經陌生的面孔,漸漸變成了熟悉的笑容,移民搬遷社區(qū)里多了“家的溫度”。
眼下暑假即將結束,小課堂仍在繼續(xù)。“接下來還要辦親子運動會、優(yōu)秀作業(yè)評比。”蟬鳴悠長,課堂里的笑聲傳得很遠。這笑聲背后,是文化便民最本真的模樣。